69读书 > 虐心耽美 > 王小波十年祭 > 第 7 部分

我一直认为王朔是一个很严肃的作家。

很严肃的。有些感觉不错。我就看过他一些很小的、很短的东西。长的可能就不那么认真了。有个写他认识的一个女孩子怎么死了。死呀,有一种挺犀利的感觉,挺不错的。后来才使劲地耍贫嘴,恐怕也跟许多人指责他有关。

长的,《顽主》和下面那个《一点正经没有》还可以,再往下,《千万别把我当人》就感觉粗了,整体结构还可以。

《黄金时代》之后你又写了什么?

还有一些吧。写一本书容易,出一本书难。

你除了给《东方》写,还给哪写?

《读书》写了一些。

原来不怎么太写杂文,写杂文不务正业,后来越写越多。

有天我在《北京青年报》看到一篇文章,说《黄金时代》是自然主义。我觉得不像。

是,我也觉得不像。自然主义,15世纪的东西吧?左拉之类的。我的还是很现代的。起码看了不少现代的受了影响才写成这样的。

(在另一段对话里,我问他这种风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,他答是40岁以后。)

你比较喜欢哪些人的作品?

像什么杜拉斯呀,可能最早看过的现代是图迪埃尔的。

我不知道,哪国的?

法国的。近年来不怎么写了吧。当时看的时候还觉得印象挺深刻。现代跟过去很不一样,进了很大一步。写得相当紧凑,直截了当地就写到主题了。反正一言半语也说不清楚。还是很不一样。杜拉斯的你肯定看过?

。 想百~万\小!说来

以理性的态度/田松(6)

我看过《情人》。

杜拉斯的跟陀斯妥耶夫斯基相比那区别就大了。

陀斯妥耶夫斯基我一本也没读过。

那就跟托尔斯泰比一比。

托尔斯泰也没读过。

是吗?跟旧的经典比一比。

旧的经典我看得也非常少。

那可能直接看到现代了。

那个小号手叫什么来着?昆德拉。

昆德拉的东西很现代呀。

对,他的东西我很欣赏。

昆德拉是一种散文的风格。

有些笔法我觉得你和他有相像之处。他也经常做一些理性分析,一二三之类的。

一二三就是开个玩笑而已。

理工科的人都有这种癖好。

……

(由于换电池,这一段录音缺了一段。王小波大概是问我对《黄金时代》怎么看。)

……感觉就是一个过来的人冷眼看过去的事,把过去的事编了一编,编得好玩一点。

不过还比较客观,可能还有点反讽的色彩,反讽比较多。

但我觉得这里边夸张的程度比较大的,是吧?

也不大,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,夸张的程度一点都不大。你今年多大了?

30岁。

实际上我书里写的事基本不夸张,相当真实的。当时就是那样,现在看来好像胡编,真实不足。其实就是那样。我写的细节都是非常真的,大结构可能是假的,好多细节都是真的。年轻一点的人看了可能觉得是瞎编,像黑色幽默。

你当时身处其中肯定没有那么洒脱。

当然不洒脱了。有时连命都顾不了,还能洒脱吗?不过小孩子可能胆大,不在乎。比如c队什么的,都是挺真实的,可能跟有的地方不一样。我们c队的地方,基本上一去3个月,所有的革命道德都荡然无存了。就开始偷j摸狗,甚至开始说反动话了。天高皇帝远呗。

不像红卫兵兵团那样?

我们那儿也是兵团。后来谁也管不了,军队干部也管不了。

但是我看老鬼写的《血色黄昏》。

他挺虔诚的。

他写的兵团和你这个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可不是不一样吗。我们去的时候还是农场呐,没改呐。

马波啊!每个人复述当年的事情都不一样。这跟人的气质有关系。《血色黄昏》从始至终还是很虔诚的。

我大概从17岁开始就不虔诚了,就已经很坏了。气质也不一样。我确实就是不虔诚的气质。我可以想象马波从小肯定都是好孩子,小队长,中队长,大队长之类的。我从小到大当的最大的一次官是管4个人的,还当了没几个月就给人撤职了。人和人就是有很大的不同。

好人一直当不了。

也不是坏人,就是不怎么端正。

(根据1995年对话原始记录整理)

1997年7月6日

北京  稻香园

黄金时代的革命、爱情与荒诞/王伟群(1)

——关于《黄金时代》的对话

王伟群

书的封面一片火红,有如天安门广场初升的旭日,在这片火红中,喷涌出四个黑色的大字:黄金时代。大多数人甚至不会在这个封面上多停留一秒钟,卖书的和读书的都搞不清这书是干什么的。

有人读后评价此书是划时代的,同时也是干干净净的。

书中收录了作者的3部:《黄金时代》、《革命时期的爱情》、《我的y阳两界》。

作者王小波1968年下乡,在云南边疆的一个国营农场,持一杆老套筒子站了一年的岗,3年后病退回山东老家,后回京进了一家街道工厂,与残疾人和街道的大妈大嫂们在一起共度“文革”后期的那几年,这成了《黄金时代》重要的生活基础。但他强调“那不是自传”。“我这人在生活中最保守、最老实了,老远一看不是好人,走近了还是好人。”

在金秋


状态提示:第 7 部分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